8月22日-24日,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大同举办。大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存力总规模超过1680EB,全国算力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42。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我国算力产业已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算力建得好,更要用得好。如何促进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的社会级服务?多位专家表示,构建高效、智能的算力网络是关键。本次大会传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诸多新进展——中国算力平台完成10个省区市分平台接入工作,全国超算互联网平台也新接入了七城算力中心。按照工信部等部门的相关规划,未来两到三年,我国还将进一步部署算力互联互通的相关工作。
夯实“算存运”底座
2025中国算力大会发布“1+4”个算力行业发展报告,即《2025综合算力指数》《2025算力发展报告》《2025存力发展报告》《2025运力发展报告》《2025智算服务发展报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解读称,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算力、存力、运力以及模型能力的协同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地区数字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处于数字经济加速跑的关键期。
算力规模攀升之外,存力和运力也加速进阶。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存力规模超过1680EB,存力规模持续扩大。网络支撑算力优势明显,骨干网络架构和性能不断优化,国家枢纽间传输时延不超过20ms,集群到周边主要城市传输时延不超过5ms,区域内算力节点间时延达1ms。
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位居全球首位。未来,智算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推动各种应用场景实现变革创新,如在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领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魏亮同时表示,我国算力产业发展要提速提质,未来还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同时,依托“开放数据中心”“智算生态圈”等产业平台,打通产业壁垒,催生融合创新,共筑繁荣可持续的算力新生态。
“一体化算力网”进程加速
值得一提的是,算力正从“各自为战”走向“一张网”的协同运作。
大会开幕式举行了中国算力平台贯通仪式,正式完成了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分平台的接入工作,实现了“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的全面贯通。“全局总览、分域协同”的算力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产业各界自2017年起开始推进,是国家级综合性算力服务平台,可实现不同系统、平台和工具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能够促进算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释放。例如,在平台层面,建成全国算力态势感知监测系统,可对算力设施和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和动态监测,精准掌握全国算力发展情况,形成覆盖全国的“算力资源一本账”。截至7月底,中国算力平台运营层注册企业超1000家,入驻算力服务商超100家。
8月23日下午的大会主论坛上,国家超算互联网与七城算力中心举行“算力互联互通接入仪式”。随着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国家网安基地算力中心、青岛“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等七家算力中心正式接入,国家超算互联网所连接的骨干节点型算力中心已突破30家,联合体成员数量突破200大关。
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表示,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构建重心,已经由数字基础设施布局,转为建用并重、以用促建。
“为什么要做算力网络、做算力调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算力更好用、更易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曹振南表示,高效的算力网络与调度机制,将推动算力进一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普惠民生、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算力网络,不只是把算力中心连起来、把算力服务器连起来,更要连接生态。
据介绍,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以来,通过高效的资源池管理和跨域算力调度,显著提升了算力利用效率。2024年,平台累计调度提供百亿核时算力,入网算力中心资源利用率平均提升40%。
根据曹振南的统计,一个用户同时使用的算力中心数量平均在3个左右,这也说明,通过算力联网服务,能实现1+1>2的效果。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副主任、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先进计算分公司副总经理于周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入超算互联网这一全国性的协同平台,一方面能够把太原中心闲置下来的算力资源输送出去,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其他成员单位好的技术和经验,在互联互通中实现合作共赢。
异构互联仍存难点
建立统一算力市场,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202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建立较为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设施互联方面,推广新型高性能传输协议,提升算力节点间网络互联互通水平;资源互用方面,建成国家、区域、行业算力互联互通平台,统一汇聚公共算力标识,实现全国头部算力企业的公共算力资源互联;业务互通方面,推动算、存、网多种业务互通,实现跨主体、跨架构、跨地域算力供需调度;应用场景方面,开展算力互联网试验网试点,赋能产业普惠用算。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逐步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的算力互联网。
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曹振南坦言,算力互联互通是很难的,既有技术问题,也有很多运营体系的问题。“技术上,如何解决不同芯片、不同服务器的挑战。运营体系上,不同的算力中心有不同的运营单位、不同的商业主体、不同的商业模式。技术问题可能还相对好解决一些,商业层面的问题可能会更难。”
如何促进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的社会级服务?中国移动也有多年探索,其与数十家第三方算力合作,实现“通、智、超、量”四算并网,算力总规模达到61EFLOPS。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段晓东代表中国通信学会算力网络专委会,在大会期间发布《面向AI的算力网关键技术报告》。AI任务在全网流量占比超过60%,他表示,随着AI成为算力网络的最大用户,AI原生也成为算力网络发展建设的主旋律。该报告系统梳理了AI时代算力网络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提出高效算力设施、智能调度、安全隐私、绿色节能等六大关键技术路线,以及95个关键技术点。
段晓东表示,过去二三十年,网络端都是以扩充带宽来实现能力提升,如今,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新业务形态蓬勃发展,正在对算力网络提出超低损伤、超低时延、高吞吐等更多维度的新需求,仍需通过不断的策源技术创新,实现算力网络的极致性能、极致效率。
曹振南也表示,超算互联网平台建设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策略。第一步,先实现同架构、分布式机器的连接;第二步,在技术上解决异构算力连接的问题;第三步,解决更大范围的算力生态连接的问题。
曹振南说,算力互联互通,标准和规范非常重要,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主导建设了涵盖资源层、调度层、能力层、服务层的“超算互联网标准体系”,重点推动的七个关键标准中,五个已正式发布,两个进入了征求意见阶段。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也呼吁产业各方围绕智算卡间互联、机间互联、AI应用跨架构迁移等关键方向,共同完善算力网络技术和标准体系。
熊继军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持续加强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算力资源使用效率,推动算力网络“点、链、网、面”体系化高质量发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