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派之源徐家汇,市民首先走进平常很难预约到名额的徐家汇观象台。这座初建于1872年的观象台是我国沿海地区第一座观象台,又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现存观象台于1900年落成,被国际天文协会确定为标准时计处,曾于1926年、1933年2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成为世界三大测量基准点。150多年,徐家汇观象台从未间断对上海的气象观测,这里记录的每一个重要历史瞬间、每一个发展足迹,都展示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漫长历程。
走进博物馆大门,最先看到的是地上一枚巨大的罗盘,气象服务最早运用于航海,罗盘就是用于航海上测量方位的,图案上面的东南西北就是目前的东南西北。大家在讲解员的指挥下围成一圈站好后,站在罗盘中央喊话。神奇的是,每个人都听到了自己的回声,而且,只能听到自己的,这样的惊喜让大家感到格外神奇。
据介绍,1874年,徐家汇观象台开始地磁观测,1904年增设地震观测,开创了我国现代地球物理观测的先河。后来,又陆续发展了天文、地震等多学科的研究。后因地理环境等影响,1900年后,天文研究、地磁观测项目先后迁至佘山等地。百年来的观测成就,在佘山地震监测中心站得以传承和发展。大家来到上海地震科普馆看到,这里保存着国内最多、最老的历史地震仪器和历史地磁、地震资料。
从上海地震科普馆步行15分钟左右就到了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前身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佘山天文台。1899年,传教士前往巴黎采购望远镜,但徐家汇地区土质疏松,不适合安装这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1902年,徐家汇计划开通电车轨道,地磁观测环境又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徐家汇观象台将天文研究项目陆续迁往佘山,将折射望远镜安装在佘山山顶,这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佘山天文台。
讲解老师向大家介绍说,天文博物馆里的这台望远镜于1898年在法国制造,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大型天文望远镜,为佘山天文台拍摄了7000余张天文照片,其中,1909年拍摄到了中国最早的月球照片。天文台还在1910年和1986年两次观测到了哈雷彗星,它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颗周期彗星,世界上至今只有少数天文台观测到哈雷彗星的两次回归。经过修缮,这台百年望远镜现已恢复观测能力,当大家听到介绍说“到2061年,很有可能它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拍摄到哈雷彗星三次回归的望远镜”,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发出了惊叹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